•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孵化基地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绩单”亮眼

    发布时间:2022-07-1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绩单”亮眼(新气象 新作为)

      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经过5年建设,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合作更加深入广泛,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

      创新引领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大湾区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显示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绩单”亮眼。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大湾区拥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器和近1.5万家投资机构;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2万多家……如今,这片5.6万平方公里、覆盖约8600万人口的热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9+2”各城市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可喜的成绩为大湾区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能量。

      “我现在每天70%左右的工作时间,都专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告诉记者,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互补性很强,“双强合璧”能在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合作不仅包括金融、贸易、航运等香港传统的优势领域,还可以在创科、教育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他举例说,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具有很强优势,但在科研成果转化、规模生产方面存在短板。在这方面,广东拥有完善的制造业链条。促进粤港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在增强大湾区整体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为香港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更大空间。”梁振英说。

      重大合作平台,成为创新的“试验田”。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发布,赋予横琴和前海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依托前海、横琴两个合作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干架的区域创新格局初步形成。广州实验室挂牌启动,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正式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Ⅱ”重大科学设施正式上线运行,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运行顺利,服务超220项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实验,涵盖超导材料、新型储氢材料等多个领域;500多家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广州南沙,深圳精准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8条重点产业链,佛山建成2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速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学技术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超过美国硅谷所在的圣何塞—旧金山地区。

      “软”“硬”联通

      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深度合作,这是前所未有的探索。在这里,国家给予最有力的政策支持、赋予最宽松的制度环境。粤港澳三地积极推动各类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基建连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努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蜿蜒绵亘。环顾大湾区,覆盖11个城市、辐射内陆腹地的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430公里,在建里程975公里。随着“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在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金泽培看来,不久前开通的港铁东铁线过海段不仅方便了香港市民的出行,同时也为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粤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支持。“现在最快只需要44分钟,就可以往来深圳罗湖、香港金钟这两个核心商业区。我们还在研究规划一条从香港通往深圳前海的铁路线,支持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发展。”金泽培说。

      香港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林天福对记者说,香港机场正在广东东莞建设新的物流园,进一步巩固大湾区内的网络,加强服务。“内地的出口货物可于物流园预先完成航空安检、装箱、打板及收货,然后无缝送达海空联运货运码头,直接转运海外,空运成本可以减少一半。”

      “硬联通”持续加速,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软联通”也在不断深化。

      在金融创新领域,随着去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落地,截至2021年末,“跨境理财通”业务共办理资金汇划5855笔、金额4.86亿元,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有超过60家银行参与试点,吸引投资者2.2万人。

      在人才流通方面,截至目前,402名港澳医师获得内地医师资格证,707名港澳律师参加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推动金融、税务、建筑、规划及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律师、会计等16个领域的港澳专业人才享受跨境执业便利。

      在科创融合方面,广东完善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管理制度,省市各级财政跨境拨付资金超3亿元、惠及港澳11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广东与港澳合作建设20家联合实验室,并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

      在规则对接领域,今年1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宣布制定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等23个领域共70项首批“湾区标准”,未来将以“一个湾区,一个标准,一次检测,一次认证,湾区通行”为目标,不断促进大湾区内各行业的融通。

      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拥有衔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宜居宜业

      加快形成优质生活圈

      贸易、营商环境、职业资格方面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让大湾区成为港澳各行业人士就业、创业、生活的良好聚居地和新空间,湾区“心联通”不断加强。

      为更好地让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广东省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审批。截至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

      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当公务员已不稀奇,近年来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多批次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累计超过10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首批考取的港澳居民已聘用到岗。广东省还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23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达3400余人。

      在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政策落地实施;在住房方面,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购房更便利,无需提供相关证明,可按规定使用港澳银行跨境按揭购房;在医疗卫生方面,“港澳药械通”试点实施,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社会保障方面,“湾区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27.92万人次;在税收优惠方面,广东省全面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截至2021年底,共受理申请人数超2万人,申请补贴金额超过55亿元……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发展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满满的“获得感”。

      一个个创新创业的“湾区梦”在这里落地生根。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钟静华2016年先后在香港及深圳开设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结合。她说,深圳不仅有完备的产业链条,而且可以面向内地广阔市场,政府对创业公司及高技术人才还有很大资助和支持。“去年我们共帮助333家公司在香港成立或扩充业务,其中有186家公司表示因为看好大湾区发展机遇而选择投资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蒋学礼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正为香港吸引外来投资创造越来越多的机遇,香港也必将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时序不舍昼夜,不断前进更替。在世界夜景卫星图上,从广州到深圳再延伸至香港、澳门,璀璨的灯光已连成一片。这片曾经见证国家民族百年沉浮的土地,又将写就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锦绣华章。踏上新征程,昂扬奋进、乘势而上,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奋力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一篇: “90后”电商达人返乡创业记 下一篇: 青岛市“市长杯”创新创业大赛优质项目培育孵化基地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