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名为“千手观音”的红砖美术馆五周年馆藏展开幕。展览通过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丹·格雷厄姆、黄孙权、黄永砅、邱志杰等17位艺术家的作品对美术馆的五年进行一次回顾与展望。
2012年,旅法艺术家黄永砅的《千手观音》有缘成为红砖美术馆首件馆藏,这件高达十八米的作品,将观音的1000只手臂嫁接在马塞尔·杜尚作品《瓶架》的意象之上,佛手或拿或托着各种法器、动物、植物、日用品、废弃物,可谓包罗万象,呈现出对当代世界多元、复杂文化语境的审视及思辨,记录着当代艺术的时空坐标。《千手观音》由此开启了一座当代美术馆关于艺术收藏的思考,并逐渐形塑了红砖美术馆“收藏即传承、共享即教育”的价值取向。
“这五年对红砖美术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探索阶段,”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坦言,“相遇在中国当代美术馆时代的起步期,我们邀请著名建筑师董豫赣担纲设计,历时7年潜心打磨,于2014年5月23日正式开馆。具有东方当代美学意象的建筑、园林采用红砖、青砖手工砌筑而成,在湿地中秉持天然理念,将阳光、空气、湿地生态与艺术对话,构建出一片隐于国际大都市的艺术湿地。”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全面浸入人们生活的今天,红砖美术馆提出“艺术湿地”的发展理念,试图走进自然、寻找当代美术馆生存方式变革的密码。
作为国际当代艺术的平台与桥梁,五年来,红砖美术馆始终关注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切面呈现多场大型展览,如冰岛-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展;观照亚洲文化、哲学的“仪礼·兆与易”展览;将享有国际盛誉的法国“杜尚奖”通过“高压 - 杜尚奖·法国当代艺术现场”,全面介绍给中国观众;第一次将中国古家具以“设计”之名与欧洲丹麦家具设计大师的作品对话,举办了“识别区:中国·丹麦家具设计”展;黄永砅“蛇杖 II”大型国际巡展等展览,从不同视角建构起红砖美术馆对当代艺术多维度的思考。
2018年,红砖美术馆成立了艺术文献中心,并陆续接收到30多家来自个人、机构、画廊、艺术媒体等文献、图书、资料的捐赠。此次展览在展厅二楼特别设立馆藏文献图书区、公众借阅体验区及丹·格雷厄姆作品《精选辑》试听区,试图以多样的展示手法给观众带来层次丰富的参与体验。(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马列)